权威专家齐聚广州研讨动物福利,倡议加强动物多样性保护,推动海洋馆标准制定与相关立法
为了进一步深入践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科学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海洋馆在动物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8月6日,“动物多样性保护与行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广州举行。野生动物学权威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建章领衔国内10多位专家,齐聚广州为海洋馆及动物园等动物保护行业发展“把脉”。广州正佳极地海洋世界带头发起倡议,愿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继续不懈努力。
连日来,有关海洋馆动物保护问题,社会上存在较多争议乃至误解,公众对包括动物迁地保护在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知之甚少,动物福利、动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法律尚不健全。“动物多样性保护与行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由西北政法大学动物保护法研究中心等单位发起召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广州市旅游局、正佳极地海洋世界等单位对活动给予大力支持。
此次研讨会特别邀请了10多位国内动物保护、旅游开发、动物福利立法领域权威专家,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教授马建章。马建章院士是中国野生动物学权威专家,享有“野生动物学科第一人”美誉,创建了动物繁育与利用专业,现任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名誉院长,兼任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委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马院士在研讨会上表示,动物保护除了就地保护外,还有迁地保护措施,海洋馆、动物园就属于对野生动物的迁地保护,迁地保护有它的重要作用,是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华南虎为例,现在野外已经30多年不见踪影,但是通过迁地保护及人工繁育,华南虎物种得以保存,类似例子还有大熊猫、扬子鳄、朱鹮等。
对于动物福利问题,马院士建议,动物的福利一定要注意,但是也不能完全考虑动物福利而忽略了用途,这两者要有机地、科学地结合,既不对动物造成痛苦,又要加以灵活利用,我们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现在人工繁育饲养是国家提倡的,在保护野生动物的情况下进行人工繁育。保护和利用要和谐发展,保护是前提、基础,同时注重科学利用。
除了中国工程院马建章院士外,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中国水产科学院、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与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以及东北林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以及武夷山极地海洋公园等高校与行业专家,诸多专家、学者齐聚广州,为海洋馆行业未来发展出谋划策,对国内海洋馆行业发展以及其在动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所作贡献给予充分肯定。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蒋志刚表示,目前地球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面临着生存危机,很多物种面临濒危甚至灭绝困境。我们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仅仅靠扩大就地保护的保护地是不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新思维,动物园、水族馆、海洋馆展示了动物科学知识,使我们了解动物的进化史,动物的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毋庸置疑,现在动物园、水族馆、海洋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创新形式,也是动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文件中,国家鼓励按“保护优先,持续利用,公众参与,惠益共享”原则,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然而一个残酷现实是,当前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正受到严重威胁,动物栖息地环境不断恶化、面积快速萎缩,野生动物物种濒危程度加剧,动物多样性保护已迫在眉睫。
与会专家透露,动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途经通常有4种: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研并相关法律政策制定;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和科普教育。而像正佳极地海洋世界这样的海洋馆以及其他动物园、植物园等,就属于典型的“迁地保护”措施,此外还承担科研、科普乃至生物救治等功能,是对动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补充,尤其是对于那些既有栖息地已遭破坏的动物来说。
以极地动物为例,目前全球极地区域气候变暖、海冰融化、食物锐减、污染加剧,极地动物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除了就地保护之外,迁地保护、人工繁育也已成为广受认可的保护方法。生活在我国多地海洋馆、动物园的极地动物,目前大多采用迁地保护、人工繁育、科研科普等保护措施,同时创造更为舒适的条件,不断满足动物福利需求,尽可能地保存物种基因、保护动物多样性,并为公众尤其是孩子们创造亲近动物的机会。